孔目江,一条属于新余自己的江,它流进我们的血脉,灌溉我们的生命,灵动的身影,时而穿行于田畴村寨,时而漫步于山林土坡,时而潜伏于地,时而汇聚成潭,动静有致,曲折有格,以涓涓细流润泽出一方沃土,以勃勃雄心担当起一种责任,在无为中有为,在弱小中强悍,在遗忘中重新忆起,在忽略中再度珍视。我一直在思考,这条小小的河流对于新余而言,或许就预示了这座城市的未来。
一条河流,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一部传记!
据《中国民间诸神》一书记载,八仙过海中的铁拐李,名字叫孔目,他腾云驾雾,神游四方,来到新喻(新余),看到一条江景色秀美,水流清澈,鱼翔浅底,白鹭嬉戏,鹳鸟追逐,便流连忘返,乐不思蜀。清朝一位黄姓秀才,根据铁拐李的传说,将这条无名江取名为孔目江。孔目江发源于分宜县洞村乡的涂塘泉等地,全长49千米,流经洞村、双林和渝水区的欧里镇、观巢镇,经沙土注入袁河,这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小江,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间文化遗存。
一条充满着传奇色彩的河流,上游的神牛洞,传说颇多,有较大影响的是仙女下凡于新喻(新余),牛郎织女的故事又巧合于此,据说牛郎耙地,织女纺麻(苎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当农忙时节,一头硕大的水牛,便从洞中奔出,为老百姓耕田犁地,不辞劳苦,造福乡梓。双林有六千多年夏布编织历史,唐宋时期开始成型,明清一度发达,缘由夏布而来的夏布刺绣、夏布书法经过多年的发展,业已成为我市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中上游的白梅古村落,文史大家习凿齿,便是沿流而下,寻梅而来,爱梅而居,留下千古佳话;中游观巢,原为鹳巢,《新喻县志》记载,鹳属鸟类一属,形状象白鹤,生活在水边,孔目江水清江浅,鱼虾繁多,岸边水草丰茂,常见鹳鸟觅食。传说鹳仰头而鸣叫则天晴,若低头鸣叫则下雨,能预报天气,江边的百姓十分喜爱这种吉祥鸟,将鹳聚集最多的地方叫鹳巢村,后村设乡改镇。我曾根据这个传说故事,写下一副楹联,将“鹳巢”两字嵌入联首,联云:
鹳鸣青山晴雨表;
巢结绿枝天地心。
鹳鸟知民情,解民心,就像晴雨表一样,告知孔目江畔的子民,顺天意,维苍生,于是世世代代,耕作丰稔,旱涝无忧。据历代史料记载,孔目江流域确实无地震天灾,洪涝旱渴,一直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成为新余的一方圣山净水,也成为目前孔目江生态区的核心区域,新余的繁荣昌盛,孔目江可谓功莫大焉!
在千年流淌的岁月里,在乳汁般甘甜的养育里,我时常在夜深人静中吟唱美国“黑人桂冠诗人”兰斯顿•休斯的诗句:
我知道河流
我知道那天地般古老的河流
它们比人类血管中流淌的鲜血更古老
我的灵魂变得和河流一样深邃
一条河流到底能说明什么,它的前世与今生,又能给人们什么样的沉思和启迪。我曾在数年前,写过《城市反哺河流》的一篇文章,说河流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的延续反映出一个时代对自然生命的重视和自身生命的觉醒,蔑视自然生命的行为就是对自身生命的残害,呼吁人们呵护每一条活生生的河流。尽管人微言轻,作为个体生命的内在诉求,我已经意识到生存的极度危机,而对生命之源的水环境极度敬畏。
水是地球最早的生命元素,中国文学的源头,就是水,就是一条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开篇之句,河、洲、人,文学开始了,文明开始了。母性的水,在孕育一个民族,在滋养一方子民,清且涟的河,涣涣的河,总被人称为母亲河,大河是民族的母亲河,小河是家乡的母亲河,没有人否认母亲河的母性,它孕育文明,浸润生命,滋养历史,点化自然,从古而今,激发人之热忱,催引人之哲思,它所承载的东西丰富而绵长,它赐予我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恩泽。
一条小河的名字被人们反复牵挂,被岁月反复摩挲,这绝非思古之幽情,或应时而造作,确确实实是因为对水的崇拜与感恩。因为渴望着“纯静如水”,渴望着“碧水长流”,渴望着我们的后人走过河流,还能引发“逝者如斯夫”的感叹,还能感受“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也许,我们有一千个理由,来感恩上苍赐予我们一条神圣而美丽的河流,但也应有一万个理由,共同呵护江河的尊严与圣洁,因为神祗的赐予使孔目江在千万年的流淌之后,又有了今天对新余城市发展的另一种担当……请看春笋般耸立的高楼大厦,蘑菇般撑开的屋宇楼盘,缺乏孔目江水的滋润与映照,能有这番迷人的景致吗?孔目江以千年不泯的温润,不以大江大河的宏谈阔论,而日夜默默无声地显示大爱与大度。新余以它为饮用水的几十万市民的躯体里,将开始生长另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勇敢,积淀另一种生命的钙质和精神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