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邮箱 @XINYU.GOV.CN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 | 政协动态 | 知情明政 | 议政建言 | 专委会工作 | 统战工作 | 委员风采 | 理论园地 | 政协资料 | 文史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史天地--文学欣赏
     
拜谒浯溪碑林
日期: 2013-10-15 来源: 新余市政协 作者: 刘献忠(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 【字体:

     冥冥之中,与书法有缘的我,永州一行,会与浯溪碑林结缘。
     浯溪碑林在湖南永州之祁阳县。永州是一座既陌生又熟悉的城市,说它陌生,是因为没去过,也很少感知它;说熟悉,是中学课本上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说的就是永州。后来还知道它还是书法大家怀素、《爱莲说》作者周敦颐的故乡,这里还有神秘的女书。
     朋友相邀去了一趟永州,走马观花,转了三县几处景点,阳明山、宁远之文庙、九疑山、零陵之柳公祠、祁阳之浯溪碑林。对我来说,印象最深、最值得一书的就是浯溪摩崖碑林。祁阳之浯溪像一块巨大的文化磁场,它不仅吸引了历朝名流精英造访,也让我亲身登临感受了一番古代文化之魅力。
     碑刻是固化的书法,是历史文化沉淀。几经岁月变迁的古迹,淹灭消逝殆尽,能侥幸留下的碑刻是难得的瑰宝。浯溪碑林位于祁阳县城关镇东南1.5公里,浯溪小溪自南5里的三泉岭麓双井发源,蜿蜒北流,至此汇入湘江。三峰崛起,悬崖峭壁,绿树浓荫,风景秀丽。浯溪碑林面积5.6万平米,是我国江南最大摩崖碑刻林。浯溪碑林,唐代文学家元结发其端,宋人定其规模,明清再壮声势,是一座留给祁阳、湖南、乃至中国的书法艺术宝库。
     据统计,碑林现存碑刻485方,其中唐代16方,宋代110方,元代5方,明代84方,清代92方,民国13方,不明年代的165方。篆隶楷行草五体倶全。历代在浯溪留下墨宝、诗文的,自唐元结、颜真卿以来,达官贵人、学士名流有数百人之众。唐代有杜甫、刘长卿、皇甫湜、李阳冰、季康、郑谷、蔡京、李谅、王邕等;宋代有黄庭坚、米芾、张孝祥、潘大临、杨万里、秦观、李清照、范大成、张栻、张耒、狄青、王炎、吴儆等;元代有杨维桢、郝经、宋渤等;明代有唐瑶、茅瑞徵、顾炎武、王夫之、沈周、董其昌、王锡爵等;清代有王士祯、陈大受、乔莱、许虬、何绍基、袁枚、钱沣、吴大徵等。
     他们有的是便道过此,有的则是慕名而来。在此留题诗文,或记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汇成石刻,使浯溪成为一处奇特的文化驿站和长廊。
     如此众多的文化名人荟萃,让我总想去探究其源流。古代交通以水路为主,临近河水之滨,尤其是码头,往往是古人靠岸下榻休息之所。浯溪汇入湘江之处,“三峰壁立,怪石嶙峋;竹树浓阴,宛如画屏,摩崖临江如削。”如此之风景秀丽绝佳处,便成了南来北往文人墨客首选之地。船行至此,文人们感受着浓浓的潇洒南楚文化扑面气息,有感而发,欣然留下诗文墨迹。湘江这条古航道上,便成了各路文化的驿站,中华文化汇集的港湾。
     湘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脉络。湘江在零陵古郡的蘋岛由上游的潇水和湘水汇合,潇水发源于上古文化神秘集结地九疑山,另一支湘水发源于广西兴安县海洋山。湘江归纳了岭南文化和潇湘南楚文化之精华。浯溪至此,拥身投入湘江的怀抱,无疑会闪射出耀眼的文化光芒。
     浯溪因唐代诗人元结而“地以人传”,元结亦因浯溪而“人以地传”。元结(719-772年),字次山,号浪士、漫郎等,河南鲁山人,唐古文运动的先行者。元结家族与永州皆有缘。其父亲曾被调任延唐(今宁远)县丞,其子元友让也曾到道州做官。元结34岁才举进士第,正逢安史之乱,戎马倥偬,转战南北,身心皆疲,有辞官归养之意。前后“两刺道州,五过浯溪”,“爱其胜异,遂家溪畔”。同样是仕宦十年永州地区的柳宗元,皆为忧愤与苦恼所磨难,成就了两位文学巨擘之地位。苦难对人生来说是一种磨炼,对文人来说更是一种生活体验,有了这种艰辛的历练,才能激荡出文人诗人的悲愤之作,写出传世之精品。他们的政绩应该是一位官员为政一时、造福一方之本分,柳公之为政清廉,心系百姓;次山之非凡军事才能,永垂青史。而他们在此地留下的名篇佳作,为潇湘大地留下的文化遗产,在今天却更显得辉煌伟大。
  元结五过此溪,“为自爱之,故命曰浯溪。”元结辞官后,隐居浯溪,开始营建并制字为三吾命名刻石。刻《浯溪铭》、《峿台铭》、《吾庼铭》于石碑上,合称次山浯溪三铭。
  祁阳以浯溪摩崖石刻冠天下,陕西以西安碑林誉全球;绍兴以王右军《兰亭序》名天下,祁阳以浯溪颜鲁公《大唐中兴颂》扬宇内。
     元结在此的第二大手笔是请颜真卿为他的《大唐中兴颂》作书。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史之乱”基本结束,43岁的元结此时领兵镇守九江,他为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的生活感叹不已,作诗以记之,后又作《大唐中兴颂》,记录这段历史。此文堪称为文学革新的典范创作,内容、形式都大破陈规,大胆革新。内容上不一味谀颂,而是有颂有讥,名颂实讥;形式上不追求平仄相错,不饰词藻,不用典故。此后,他想到了与其交情甚笃,又有着平息安史之乱共同经历的朋友颜真卿。请他来书写,再刻碑上石,留传后世。
     颜真卿,字清臣,山东临沂人。鲁公首倡“复北碑之法,革行楷之俗”,形成书法革新运动,誉为“二王”之后划时代书法创新风格的里程碑。
     一位是唐文学革新运动的急先锋,一位是书法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同为“安史之乱”的功臣,可谓珠联璧合。元颂、颜书双绝,在摩崖处刻颂,是为绝佳处,又记录下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堪称“三绝”,宋代始建“三绝堂”以记之,“摩崖三绝”遂成浯溪胜景中心和石刻中心。后人有诗云:“三绝只应天下少,浯溪怎得不飞声”。
     鲁公之《大唐中兴颂》名碑原来在此,让我颇感惊奇和意外。此碑是鲁公晚年成熟阶段佳作,为63岁所书。融篆隶之法入行楷,方严正大,壮阔浑厚,苍劲老辣,字如其人。后人称鲁公为人刚直不阿,“浩气盘胸腕力劲”,“心正笔正字也正”,字如其人。
     此行可惜行色匆匆,不到一个小时时间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近500块碑刻逐一欣赏,对书法人来说,不花费一整天时间是无法尽兴的。看来,达到元结“五过”此地,“遂爱之”的境界还待时日。
     在三绝堂,听导游讲解《大唐中兴颂》碑的内容,眺望涛涛奔涌的湘江水,感叹历史远去,“逝者如斯”,但浯溪尚在,碑林仍然耸立在悬崖峭壁间,向世人讲述着唐宋以来的历史,让人们记下这历史的沧桑,从碑林的文化传承中感悟中华文明之灿烂辉煌。
                          
                   

  责任编辑: [政协调研信息科]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使用帮助 | 截至今日共有220784人访问本站
Copyright 2004-2012 www.fgcnhq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0005181号
28365365备用网址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