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邮箱 @XINYU.GOV.CN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首页 | 政协动态 | 知情明政 | 议政建言 | 专委会工作 | 统战工作 | 委员风采 | 理论园地 | 政协资料 | 文史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文史天地--文学欣赏
     
剑胆琴心傅抱石
日期: 2015-01-05 来源: 作者: 彭秋平 【字体:

  抱石公园是新余城区最老的一个公园,植被茂密,有点原始次森林的味道,傅抱石纪念馆就坐落在这块风水宝地。纪念馆粉墙黛瓦,飞檐斗拱,典型的江南园林结构,宛如一只灵秀之鸟,于树丛中静静地吐纳;我疑心游人的脚步重了一些,它随时可能惊飞。因之,到此的游人没有不蹑手蹑脚、屏神敛息的。赵朴初题写馆名,而正门两边“北有白石南有抱石,一代宗师万世流芳”的对联由彭冲书写,镂空镏金汉字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既是对抱石先生艺术成就的中肯评价,又是引导后人精神航向的美丽标识。

  沿着“回”字型游廊,我走进肃静的展厅,顺着抱石先生的人生纹理,走近,再走进,感受一位画坛巨擘的灵气、温度、脉动和血性。这位祖籍新余生于南昌的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一生创作国画近3000幅,篆刻2000方,著作260余万字。他的作品影响巨大,郭沫若、徐悲鸿、陈之佛、关山月等名家对他赞誉有加,张大千对他的评价是:“开千年来未有之奇,真圣手也”。他的作品市场价在我国一直位于最高价格之列。可以说,在这里,处处都伸展着艺术的触角,你不经意的一个转身,都可能碰出叮咚作响的乐音。

  展厅里一幅题为《不求闻达》的微雕作品深深地吸引了我,这是1933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创作,方石一侧刻《前出师表》,全文634字,细如蝇足,勾画了了。足见他心中埋着家国之恨——他是一位腹藏剑气之人。我想象他在残损的木格窗下,篆刻“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心情忧虑、悲怆,泪珠滴落在冰冷的方石上,在清寒的夜里溅响;而当刻刀雕出“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字样时,热血一定在呐喊、奔腾、咆啸。隔着不同的时空,守着不同的身份,两位历史名人的文章、篆刻却神奇地交揉在一起——这不是上苍的安排,而是奔赴国难的相同信念,促使他们的的心、气、神相通——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民待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在日本,他孜孜不倦地学习美术理论,以求洋为中用,他想拥有一柄属于自己的“剑”——用绘画作武器,驱逐外侮,“一剑横空星斗寒”。

  日光灯将纪念馆第一展厅照得亮如白昼,在抱石先生参与抗日救亡的一组图片前,一位年轻的父亲弯腰向他的孩子轻声地介绍着这段史料,言语间充满敬重之情。在重庆期间,抱石的大多时间,在金刚坡下山斋里度过。在这间竹篱夹成的小屋里,在幽暗的光线下,他先后镌刻出了《茫茫烟草中原土》《上马杀贼》《无限江山》《空悲切》等篆刻作品。在这张松木方桌上,他撰写出抗战檄文《从中国美术的精神上来看抗战必胜》,郭沫若评价说,“尊作比起那些内容空洞,光喊口号的抗日宣传文章,分量不知要强多少倍。”而更多的时光,他在这里挥笔作画。遥想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介文弱书生的他本来生活艰涩,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从没有退缩,用艺术来鼓舞士气人心。金刚坡下山斋就是他的“铸剑坊”,他本着“其命惟新”的艺术理念,在中国画坛独创散锋皴法——“抱石皴”,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法的新先河,使他无愧于获得“南北二石”的美誉。19453月,他创作出《潇潇暮雨图》:画面远峰耸立,中间一座雄奇的山峦,山峦左侧有一座二层楼阁,下方近景处苍松葱郁,其下山道上,有一个穿深红色蓑衣,头戴笠帽、手持拐杖的人在艰难行走……他的“一半山川带雨痕”绘画特性在这幅作品中坦露无遗,让人真切地感觉到风声、雷声、滂沱的大雨声,真是“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列气已吞”,快哉快哉!作此画时已至抗战尾声,这何尝不是抱石先生对国家命运和抗战结局的准确预判呢?他自小崇拜的诸葛亮,有着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但却成了失败的英雄,与他相比,抱石无疑是幸运的,他就像画作中那个“穿深红色蓑衣的人”,历尽疾风骤雨,最终迎来了雨过日出的好光景。

  忍受饥寒、躲避轰炸,在金刚坡下山斋里的8年,是他痛苦铸剑的8年,火与水,血与泪,爱与恨,勤与灵,促使他终于练就了“抱石皴”这口利剑,一剑既出,“一舞剑器动四方”。他最擅长的是山水画,气势恢宏、浑茫大气。他的身躯文弱,极尽江南水乡的柔情,但他的画中尽显剑影刀光、纵横捭阖,以及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担当。一身长衫,瘦成了一种气节;一管毛笔,如剑,宁折不弯,剑锋所指,“赤色照人寒”。

  阳光自天井倾泻下来,洒在游廊外的柏树及草坪上,格外青翠、温润;檐上的鸟儿跳跃着、鸣叫着,给纪念馆平添了几分安静、祥瑞之气。纪念馆的第二展厅,集中了抱石先生的绘画、篆刻和理论著作等作品,我的脚步停留在一幅题为《清平乐·六盘山》画作前:画面重峦叠嶂,峰回路转,红军队伍逶迤而行,战旗猎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冲天豪情呼之欲出,画作与主席诗词可谓异曲同工。这是1950年他在南京创作的第一幅毛泽东诗词写意画。

  他为什么选择了主席的诗词作为绘画题材?是毛主席的文韬武略和丰功伟绩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创作欲望?还是暗合了自己“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绘画主张?抑或是主席诗词中雄视百代的文风和高蹈境界勾起了他创新的原动力?我问先生,塑像里的先生笑而不答。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时,他创作了《抢渡大渡河》《虎踞龙盘今胜昔》《更喜眠山千里雪》等众多毛主席诗意画,在中国画坛掀起惊天波澜,最有名的当数悬挂在人民大会堂里的《江山如此多娇》,此画是应周恩来和陈毅之约,由他和关山月为国庆十周年庆典而作。此时,这幅画的复制作品也张挂在纪念馆的正前厅,我虔诚地用相机拍下了这幅画作,端详镜框,画面笔墨淋漓,磅礴气势直冲镜外。抱石一生没有别的僻好,只是嗜酒(他有时在画作上盖上“往往醉后”的篆章)。为创作这幅煌煌巨制,周总理特批了几箱茅台酒给他。他常常是“三杯拂剑舞秋月”,酒在血里燃烧,意在脑海飞舞,气在全身奔涌,毛笔就是他的剑,他仗剑在水墨丹青中指点江山、纵情乾坤。画面同时出现了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以及东西南北、高山平原的不同地貌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的不同自然景观——这在中国画史上还是首创,难度是无法想象的。艺高人胆大,剑术堪独步,这首曾被蒋介石惊叹为“有王者之气”的词作,在他的“倚天长剑”舞动之下日渐峰峦叠嶂、云水苍茫起来——近景是高山苍松,采用青绿山水重彩画法,长城大河和平原则用淡绿,然后慢慢虚过去。远处则云海茫茫,雪山蜿蜒……他以笔为剑,蟠天际地、恣肆汪洋,主席的文章、思想、境界、胸襟,在他笔下一一化作山川、树林、云烟。画作右上角的太阳,冲破了灰暗的天空,霞彩耀目,真正诠释出了“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绝佳神韵。由佩服诸葛亮,到崇拜毛泽东,并与主席的诗、书交融在一体,这是他思想认识和艺术探索的又一次大飞跃。“大胆落笔,细心收拾”是他的剑道,“恣肆奔放,苍郁淋漓”是他的剑风。借用古诗“舞剑过人绝,鸣弓射兽能”来评价他,真正不为过。

  在日本、重庆和南京,隔着久远的时空来看,这三处可谓是他人生最亮丽的“三步跳”——思剑、铸剑、亮剑。而画作《江山如此多娇》,无疑是他一生仗剑走天涯最精彩的一击。他是个剑胆琴心之人,他也有自己柔情的一面。无论潦倒与显达,无论身处都市还是僻乡,他都难以割舍与故乡那份情,他先前多次回新余避难,或探亲访友。他一直惦记故乡对他的呵护——1933年秋,他动身去日本前夕,故乡章塘村变卖一山松树,筹资百余银元给他作留学费用,他为此念念不忘。他的很多画作上,都题有“新喻傅抱石”的落款,他还喜欢在得意之作上盖上“新谕”、“新喻县人”、“新谕傅氏”“新喻画人”等篆章。先生,作为您近在咫尺的同乡,我感到无限荣光,目睹您舞动的剑影,聆听您奏响的琴声,我感觉沐浴在恩泽般的清凉之中;就像眼下纪念馆四周的丛林,在金子般的阳光照耀下,愈发清新、润泽、爽心。

                                                     (作者单位:民革市委会)

  责任编辑: [xyzx211]
关于我们 | 法律声明 | 联系方式 | 使用帮助 | 截至今日共有220784人访问本站
Copyright 2004-2012 www.fgcnhq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赣ICP备10005181号
28365365备用网址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