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
梁永成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小微企业在新增就业岗位、企业家创业成长、科技创新等方面不可或缺,我们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一、发展现状
目前,小微企业数量占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比超过95%,安置就业人员近20万余人,上交税金约占全市财政收入半壁江山。小微企业涉及各行各业,分布广、家族式、合伙性、规模小等特点。在政府的扶持和培育下,有近百家小微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二、存在问题
1.融资难且贵,“高烧难退”。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太高,手续繁琐,银行审查标准多,变化快,担保公司标准不一,费用收取等没有统一规范。小微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的综合成本区间高出大中型企业4%-7%左右。因相互之间信息不对称,银行难以向小微企业提供完善的规模化金融。当前承兑汇票占时长、贴现率高,使小微企业损失高达10%左右。
2.用工难,招不来、用不起、留不住。劳动力太贵,用不起。以前是工厂选工人,现在是工人挑工厂。员工流动性大,薪酬和离职率成反比,大部分企业主抱怨自己花费了金钱和精力培养出的员工不能很好留下,直接提升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小微企业平台小,待遇相对低,信息也不足,高技术专业型人才难求。
3.生产成本高,经营困难。由于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成本的过快上涨,导致企业利润空间逐渐变小,一些外贸企业受冲击更大。小微企业税费负担较重,税费种类繁多,优惠政策阶段性执行方法过于僵化,不够灵活,还存在税负不均、把无法收到的税款转嫁到盈利企业等现象。
4.扶持政策“玻璃门”,配套落实难。目前相关扶持政策是“阳光很温暖,但路上有看不见的玻璃门”。不少企业对许多优惠政策不了解或者根本不知道。所设前提条件多,部分手续比较繁琐,争取扶持的成功率很低。因缺乏各种统计基础数据,导致有关部门不知“策”落谁家。政策配套合力不够,增加了管理成本。
5.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短板”。以家族式经营模式为主,难以融入社会化大生产。不少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缺失。核心竞争力弱,技术水平偏低,抗风险能力差,在企业文化、自主创新、品牌建设方面严重不足。
6.发展环境急需改善。“招来上门女婿,气跑亲生儿子”。长期以来,我市侧重对大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扶持,在土地、融资等方面实行倾斜,对小微企业尤其是本地土生土长的企业支持力度不大。政府为小微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滞后,急需完善。少数部门和人员不作为或乱作为现象仍时有发生。
三、几点建议
1.转变思想观念。必须改变“重点企业重点关注,各类资源重点倾斜,对小微企业用眼睛的余光关注,任其发展,自生自灭,资源分配基本忽略”的“嫌贫爱富”思路,否则,小微企业永远不可能真正被关注到。政府关注小微企业的存活性,而不是成长性,要主动“放水养鱼”,如果让一个小微企业存活五年以上,多扶一把,多帮一把,它一定会有发展,甚至于大发展。
2.营造发展环境。小微企业大多是初创企业,政府部门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其成长创造条件。政府关心小微企业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干预降到最低限度,构建高效务实的政务环境,规范对小微企业收费和执法行为,轻徭薄赋,减少隐性负担,小微企业一定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破解融资难题
一是政府层面:全面梳理整合相关政策,促使政策落到实处。提高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加大贷款贴息支持。充分发挥市企业征信与金融服务一体化平台作用,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是金融层面:鼓励国有银行等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培养专业营销队伍。大力发展地方银行,建立社会性批发和公众服务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采取动产、应收账款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主管部门要积极搭建平台,积极推进银企合作。
4.做好用工保障。引导同行业企业采取市外用工、交叉用人、工人互调等措施做好用工保障工作。推行援企稳岗政策,补贴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实际问题,建设“半小时”生活就业圈。可以考虑在西南各省市建立劳务基地和工作站,为我市企业输送劳动力。
5.发展产业集群。必须要发挥我市支柱产业的龙头优势、市场优势、人才技术优势,建立产业集群机制,优化集群互动机制,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延伸产品的价值链。同时,在每个集群里成立担保中心,帮助解决资金问题。
6.改善公共服务。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解决企业自身解决不了或者单户企业解决起来不合算的问题。全力支持办好创业大学,解决新余创业大学办学困难。加强行业商(协)会指导,在小微企业聚集区提供信息资讯、技术指导等服务。
发言人工作单位及主要职务:
市政协委员,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资源科科长
界别:民盟
文章选送单位:民盟市委会、市政协文史委员会